进入夏季,“三伏贴”又开始火起来,尤其是在中医院,简直就成了主打品牌。不过专家表示,“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都适合,也并非一贴就能搞定,穴位敷贴每人通常每季需贴敷5~10次、且需连续贴3年以上才能明显改善病情。所谓“冬病夏治” 就是冬天容易发生的慢性疾病,通过夏天(暑天)的一些特殊治疗,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症状的目的。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火龙灸”、“督灸”、“毫针”、“拔罐”、“理疗”、“药物”等多种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三伏贴)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七类人不适合敷贴治疗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通用,仅适宜那些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选择治疗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属于疾病状态,还是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如果是疾病发作期,则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贴敷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其他治疗,像一些慢性病**,如果还正在服药的话,在敷药期间不能盲目减药或停药。”
对于孕妇、糖尿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等)病人以及两岁以下的儿童,不宜进行穴位敷贴治疗。
无论是防病还是治病,中医都讲究对症施治,“冬病夏治”应根据个人体质来做。“冬病夏治”适用于病性属寒、属阴的**或体质偏寒、阳虚、气虚的人,否则三伏天贴敷后,不但效果不佳,而且还可能会“火上浇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可通过在三伏天阳气旺盛之时贴敷药物,药物吸收后通过经穴的放大效应作用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对于一些有咳浓痰的老慢支**来说,如果在三伏天贴敷性温热的药材,反而会使体内的热邪更加旺盛,加重病情。
因此,在贴敷药膏之前,能先请的医生进行判断,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擅自而为之。
“冬病夏治”一般需坚持3年
很多**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的症状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因此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会放弃继续治疗,这样其实等于前功尽弃。
需特别强调的是,“三伏贴”并非一贴就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有好疗效。据孙玉信介绍,穴位敷贴通常每季贴敷视病情5~10次,每次贴敷原则上成人4~8个小时、儿童酌减1~3个小时,但必须因人而异。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治病需辨证,**千万不要随便购买穴位敷贴自己在家贴敷,以免因敷贴药效差或无法找准穴位等造成不良后果反而耽误病情,得不偿失
冬病夏治还有哪些方法
除了在医院贴伏贴等一些传统疗法以外,也有一些冬病夏治的居家自疗法既与伏贴疗效相当又简便易学方便操作。
1、煲汤理疗虚寒型腹泻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除了贴敷以外,有些对膏药过敏的**更不妨试试二姜猪肚汤,无需中药配伍,就能达到滋补养身的疗效。
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3~5克,空腹食用。该疗法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慢性腹泻及面黄体瘦乏力等有一定作用。
提示:如果饮用后身体温润舒适,就不需要多食。初次食用身体虚冷无改变,可隔三岔五再次食用,直到身体舒适轻松或者找中医师进一步调理。
2、足浴应对哮喘及便秘
伏天人体经络之气相对流畅,穴位较为敏感。对于冬季易发哮喘及寒性便秘的老病号,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能刺激经络,使身体阳气充实,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取热水泡脚,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对于哮喘、寒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也可配合按摩足底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按摩力度忌过重。
提示:患严重心肌梗死、皮肤破损或高血压**不宜足浴。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足浴。
3、熏艾缓解虚寒型胃痛
三伏贴的另一个适应症虚寒性胃痛多因身体阳虚、胃失温煦导致。居家可用艾灸自我保健。
足三里是胃经保健的重要穴位。俗语称“灸一次足三里,胜补一只老母鸡”。胃寒怕冷的人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艾灸时,要注意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皮肤感觉舒适为佳,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两周。
提示: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侧一横指处)。夜里睡觉头、脚、腹部要注意保暖,入伏后受凉也会招致疾患“秋后算账”。
★ :本平台作为开放的会展会务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943721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