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策展人”这个职业,对于爱好艺术的朋友并不陌生,因为它几乎成为很多展览,特别是文化艺术类展览中的“标配”。这一时尚的称呼可谓是风光无限,这个群体的出现给现当代艺术增添了不少独特风采。
但是,对于公众来说“策展人”这个角色仍然是雾里看花。在中国经历近30年的发展之后,在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在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文化体制 下,中国策展人这一职业逐渐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和特点?出现哪些问题?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策展人?记者走访了从业人员和专家进行探讨。
平衡学术性与商业化“策展人”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urator”,属于舶来词。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代艺术家陆蓉之最早将“curator”翻译成“策展人”并介绍到中国台湾。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艺术策展人郝青松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现当代艺术面临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改变,国内本土展览也受到国际展览导向性挤压,使中国一些年轻的艺术批评家直接转变成为独立策展的尝试人,他们试图通过独立策展人,在中国现行艺术展览体制之外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展览并回应国际艺术大展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继高名潞、侯瀚如、范迪安等人崭露头角后,1992年策展人吕澎策划“广州双年展”,他第一次将商业运作模式引用双年展,联系企业家赞助参展艺术家,以作品为回报。这种策展思路和商业运作模式给后来的运作者提供了可模仿学习的范式。
广州双年展的举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这种操作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表现和人们思想转变的一种体现——让市场成为艺术的风向标,以艺术市场带动艺术家和艺术圈的繁荣。在2005年前后,出现大批策展人,市场相当火爆,随之涌现大批青年批评家。
郝青松认为,作为策展人首先要把握展览的学术方向,明确展览的主题。随着商业资本介入增多,策展人还要处理很多行政日常,例如做出预算,并根据展览的主题找出相对应的艺术家,参与布置展览场地及摆放展 览品,同时还要负责相应的文字工作,如撰写与展览相关的学术文章,编辑展览的画册及配合展览的宣传,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保证展览的顺利进行,在展览的过程中还要统筹展品的借用情况,以及展品所涉及的保险,展览开幕式的全程跟踪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事务的应对和处理。其中常常和运输公司和海关打交道,根据不同预算选择不同布展公司和运输公司,甚至亲自参与过押送展品的“押车”。
总之,策展人的角色在处理我国当代艺术学术性与商业化的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策展人必须处理好商业、消费、商品与学术、文化、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兼顾行政能力和学术水平“欧美有比较完善的艺术基金制度,能够保障和鼓励不在任何岗位上的人做展览。”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高迎进介绍欧美策展人制度时说,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宗旨是通过无偿资助,促进公益性事业的发展,不用回报。在国外,基金会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具体的运作方式为,在很多重大的国际性展出中由聘请的策展人规划出整个展览的学术层面的目标,进而据此明确该学术的主题,最后选择符合该主题的艺术家。此种操作流程也是 公认的最能体现学术上指定的规范要求的。
对于国内,郝青松表示,我国的官方尚未接受这种运作的方式,所以缺乏保障和监督机制,展览策划 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专职策展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变得不够“独立”,直接导致话语权降低。目前大部分策展人收到邀约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艺术家获得商 业赞助后主动与策展人联系,策展人不负责筹得资金;另一种由艺术机构出资,主动与策展人联系,由策展人选择艺术家参展,策展人容易受制于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受其意见影响。同时,在策展过程中,又要受到场馆条件的限制,有时沟通难度很大,在具体布展等展览执行阶段,一些场馆甚至缺乏策展的主动性和热情。可见,中国的策展人是在现实的夹缝中求生存。
“一个尽责的策展人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国内策展人很难面面俱到,国内知名的策展人就那么几十 个人,很多人找他们,所以就会特别忙。”郝青松坦言,比如说一个展览的周期一般是两到三个月,根据目前中国的状况,一个策展人不可能两个月只做一个展览, 往往同时做多个展览,其中部分策展人对于展览只是进行学术概念和方向的把关,具体执行环节则由艺术家本人完成。个别策展人面对繁多的展览邀请,疲于应战, 导致创作周期缩短,艺术品质下降,展览水准得不到保证。
另一方面,国内同时具备行政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策展人较少,常常在策展人之外设立“学术主持”来把握学术方向定位。有时策展人甚至仅仅是挂名或者撰写前言,“策展人”因此变成名誉或头衔。
此外,伴随着这些年艺术市场的繁荣,策展人越来越多,其身份和知识构成也非常复杂,他们不但包括批评家、专业媒体编辑、美术馆及艺术机构从业者,也包括 艺术家、画商、藏家、经纪人,不一而足。天津青年策展人丁晓溪最初是一名艺术经纪人,在长期与艺术家合作中累积经验,渐渐开始尝试做一名独立策展人,从策 划文化活动到形式更为新颖的即景舞蹈表演,这位非艺术专业出身的独立策展人拥有更多对于行业现状、市场和个人成长方面的深刻感悟。她直言,目前国内策展人 的行业门槛看似很低,随随便便办一场展览难度很低。少数从业者习惯“拿来主义”,知道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艺术术语,拿来就用,却很少追根溯源、不知道背后的 含义,因此有时会闹笑话。
具备哲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丁晓溪看来,要策划一场有影响力并受到业内人士认可的展览,策展人除了必须具备艺术家、收藏家、评论家和艺术媒体等社会人脉资源之外,独立策展人须具备专业水平和独立完整的鉴赏体系。因为艺术是一个庞杂的学科,如同速溶咖啡也是咖啡,但是真正研究咖 啡才能发现其中的深奥和精髓,咖啡需要一口口品鉴,策展也要一场场积累。刚入门时,连看似简单“挂画”环节都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把作品放在哪个位置,挂在什么位置是很讲究的,要综合考虑展品的结构,因为每个空间都不一样,参观路线也不一样,呈现效果也不一样。如何让作品形成一个结构,包含空间结构、意义 结构,还有语言结构,要考虑各种关系。”从最开始多次往返展馆亲自调整作品寻求心理安慰,到可以直接判断不同展馆适合于何种艺术形式的展览,在这个过程中,丁晓溪常常和各地的专业策展人交流学习,浏览大量的国内外优质展览,既学习了很多布展技巧,也进一步提升了艺术审美和哲学思考水平。
随着商业资本更多进入艺术领域,一些有知名度的策展人背靠资本方,有的企业家、收藏家跨界当起了策展人,现况似乎对于没有资金背景的青年策展人不利。但是,丁晓溪认为,从艺术和历史的角度,并不是投入的钱越多,就对艺术的贡献越大。前段时间,她到成都看参观受到很多启发,成都有翟永明、唐蕾等摇滚推动者和艺术家,她们靠经营艺术空间和演出场地,用个人魅力来影响城市文化生活,现在成都已经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所以方所才把最好的旗舰店建在这里。
近两年,丁晓溪在天津陆续策划了几场即景舞蹈体验,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他领域或许可以挣更多的钱,但是她希望通过普及新 的艺术形式,把新型的展览演出形式和海内外艺术家带到天津,让更多民众了解艺术、感受艺术。作为天津人,她对本土文化的身份特征和发展动向有敏感的体悟, 希望通过深度观察当下的艺术生态和新的艺术现象,遴选代表最新艺术风格的作品和艺术家来构筑展览,搭建艺术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传播。
郝青松表示,策展人身份和知识结构的多元是全球策展人近些年的主要和重要变化。不同类型身份者所策划的展览给艺术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鲜感,这使得对当 代艺术的不同看法和理解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呈现。这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而且能够构成推进其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这并不代表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当代策展人最缺乏的是对当代艺术整体状态或者其某个局部、某个问题的敏锐判断力、深入的研究以及创造性。合格的策展人需要有一种对时代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展览就是策展人的作品,最好能够在对时代新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中,将一些艺术家集合在一起,通过这一个展览,发出新的声音,产生更大的影响。
随着艺术界与独立策展人的联系逐渐紧密,我国对于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热情是日渐高涨的,很多国内的艺术院校在 艺术管理方向的课程中都设立了图书馆管理、艺术策展等相关课程。经过系统培养的艺术人才,会具备艺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适应各级政府级别的艺术管理部门 和非官方的艺术机构的工作。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是独立策展人的后备生力军,重视艺术策展方向专业人员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独立策展人职业的良性竞争和互动。
★ :本平台作为开放的会展会务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943721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