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ru: 空间
我们所作的音乐作品,是否有必要为其打上出生地的标签?还是更应该取决于我们从出生地走到了哪里?也许,我们此刻身在哪里才是重要的。艺术家纪录片《kmru: 空间》所探讨的正是这些问题。
这部影片曾作为线上活动“创造loop”的一部分内容播放。它记录了kmru的成长历程,从他在肯尼亚城市内罗毕的童年,到举家搬至市郊,再到如今生活的柏林。一路走来,我们透过这位艺术家的足迹,看到那些给予他灵感的地点与空间,听到那些变化着的周遭环境对他所听到的、对他的录音、更重要的是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了解kmru在电影中触及的一些话题,我们近对他进行了跟进,并从技术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你曾经提到,几年前你在live里不再使用网格或节拍器了,这样做有什么原因吗?这对你的作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是源于我在工作中开始更多地使用基于织体的声音以及户外采集的声音。这样我就不用在意录音的节拍是怎样的,因此我在创作中可以更多地凭借直觉。在不用节拍器的时候会更能有一种直觉,我开始能够自己意识到什么时候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段落,我可以随时在作品中按下录音键,而不用被节拍准不准所限制。
你是怎样做到使用echo这样的时间性的音效、而不使用网格的?是通过敲击节拍,还是只靠耳朵设置推迟时间?
更像是靠耳朵,并且是非常直觉性的,我并不想让我设置的推迟被网格所限制,大部分时候我是在一边创作、一边录制这些音效。
jinja encounters by kmru
在你的专辑《logue》里出现了更多像jinja encounters这样的节奏音轨。你是否重新使用网格来处理这些音轨,或者如果没有,节奏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jinja encounters以及《logue》里其它的节奏音轨是在大约2017年创作的,当时我在制作节奏时仍然在使用节拍器,我可能仍然会用节拍器来创作这类音轨,但会用不同的节奏或节拍模式。
你曾经提到,你在户外录音时通常会用很低的音量,为什么会使用这种策略?你觉得会对听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并不是在所有的创作中,只是我大部分作品中的户外录音是音量极低并且非常微妙的,它们能够促使听众去尝试倾听这些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声音。
在户外录音中你喜欢的后期处理工具是什么?你曾经提到过一款live上的max粒子插件,能不能和我们更多地介绍一下?除此以外你还常用哪些工具?
大多数时候我会在户外录音中用粒子合成,以便更好地从中分离出声音并且能够继续在新的段落中使用原始录音。我的大部分工程都使用了live上的max插件grain scanner(制作者:amazing noises),主要用作音乐织体以及用频谱表示的声音。除此以外我经常用chase bliss (mood) pedal来制作合成器效果。
你曾经提到,你的每张专辑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一些更偏于即兴创作,另一些则是事先想好的创作),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呢?你是否总是以一个心中明确的概念来开始创作一首作品、还是在创作过程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
我通常会有一个概念或者说结构,它是构成不同作品的基础。对于大部分即兴作品而言,我会设置好我要用的软件,录音过程一步到位。体裁庞大的作品总是会有。而对于事先想好的作品来说,主要取决于我有什么样的概念,我可能会用更长的时间尝试不同的工具,或者不断在作品的几个部分中斟酌。我有时也会增加一条音轨,找到一种能串联各个部分的办法。
kmru在肯尼亚内罗毕、拉姆、lunkulu、乌干达、以及蒙特利尔、柏林、巴黎的户外录音节选可在百度网盘下载试听。
链接:
c5yjegj1jhvltyea
提取码:9i96
★ :本平台作为开放的会展会务信息发布平台,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如文章、图片、音频或视频出现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请提供相关材料,发送到:2794372171@qq.com